“中国市场是中国企业的最大骄傲”; “现在正是收购欧洲中小品牌的最好时机”; “中国服装的设计和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其中最大的区别是,国际服装设计潮流是在引导消费者,而国内设计则只是在迎合消费者”……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4月14日亮相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这位47岁的“中国经营大师”在题为《运作多品牌、经营国际化》的演讲中说:“‘品牌无国界’,要‘走出去’就必须先‘请进来’,其间需要大量国际品牌运作人才”。
服装业正步入个性化、国际化时代
人们记忆犹新,正是杉杉集团引进张肇达、吴海燕分别担任杉杉首席设计师和总设计师,走设计师和市场联合打造品牌之路,中国服装业才走出了工业化的早期时代。郑永刚回顾说:“中国服装业正从短缺经济时期的‘集体化’,迅速走向个性化和国际化时期,中国服装市场需要多品牌服务”。
时至今日,郑永刚仍然坚信,中国服装业从简单的“衣服”到“时尚”,与时尚要求的个性化对应,正迅疾步入国际化和多品牌时代,而多品牌是需要设计内容的,无论是由于消费者的不成熟,从而对品牌提升“造成麻烦”,还是“灵感晚了一步”、“无文化成份”的国内服装设计潮流与国际间的差距与缺陷,中国服装业的“名牌战略”必须建立在国际化品牌属地化运作的基础上。
个性化时代需要大批量具张力的设计师
“品牌运作是需要技巧的”,郑永刚神秘地笑道:“品牌立于虚荣,而从所有进入中国的国际品牌迄今无一赢利的现状出发,多品牌时代中国服装业的出路应建立在‘市场网络资源+品牌’的属地化运作基础上”。他透露,杉杉集团在国内成功运作的国际品牌已达22个之多。郑永刚放言:“个性化时代需要大批量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其才华建立在与国际品牌结合的张力之上,开放而大胆”。
郑永刚依然认为,中国服装业的优势在于“廉价制造”的“低成本竞争力”:“正是由于庞大的中国国内市场、品牌、设计加之廉价制造的优势,才构成了中国服装业的核心竞争力”。杉杉集团计划将200来名国际化的设计师、国际化的经营人才放置于合营公司的国际化背景下,而“他们未来的工作地点就在时尚之都米兰和巴黎”。
国际化品牌运作人才必备文化品质
法国巴黎ESMOD高级时装艺术学院华裔教授熊有雯则从品牌运作角度在国际服装论坛上论及成功服装设计师等国际化品牌运作人才的文化品质,她认为,与市场结合的设计师必须忍受哪怕市场占有率缩小,从而树立起“国际化竞争的工作手段、工作系统和工作方式”。“必须确立从消费者群体、创作情感、流行趋势到设计主题等的一整套工作方法,并据以把握从面料、色彩到款式的系列产品设计效果和技术图样等十大方向”。
服装教育:专业综合化专业方向细分化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渭源说,服装教育将向相关专业综合化和专业方向细分化发展。他说,传统的服装工程专业已经更名为服装设计与工程,并将专业方向细分为服装结构和工艺、服装管理和营销两大方向等。归属艺术设计学科的服装设计,除戏剧服装设计外,可细分为定制服装设计和成衣服装设计教育两大类,并进一步细分为男装设计和女装设计等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