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HR资讯 > 企业文化 > 让建筑企业文化融入到工程建设之中
让建筑企业文化融入到工程建设之中
作者: 时间:2013/2/2 阅读:1777次

企业文化是当今企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动力之源。纵观中外许多优秀企业成长经历,都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已成必然。企业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以文化为依托,促进企业的转型,提高企业的管控能力和管理层次,真正让建筑企业文化融入工程建设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实现做大做强目标。
一、建筑企业文化特征
企业文化因企而生,因企制宜。建筑企业要建设具有强大支撑力的企业文化,必须先认清建筑企业的特点。
  1.建筑企业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的劳务特点。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村,众多来自各地各方,即所谓的“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素质较差,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程度、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等有诸多不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交融或文化冲突,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能否为每一位员工所接受。加之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精神生活、福利待遇等不尽如人意,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可想而知。
2.建筑企业生产的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的产品特点。其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设计、监理、行业主管等政府部门和单位,也涉及施工中土建、安装、装饰等众多工序和工种协同合作的过程。这就需要企业文化的约束、协作和融合。
3.建筑企业有工地分散、点多面广的流动性特点。哪里有人居住,哪里就有建筑,哪里就有建筑工地。建筑行业名副其实是一支流动的建筑大军,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流动工厂。如果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用企业文化加以凝聚,只能给人以散兵游勇的形象,战斗力、竞争力无从谈起。一个有着强大文化根基底蕴、良好企业文化的建筑企业无论是对员工还是业主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就必然会在竞争中取胜。
4.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支柱产业的特点。一方面可以吸收大量就业人口,另一方面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近年来呈现出竞争激烈、利润低下等行业特点。
二、对建筑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产品质量的竞争,而且更多地体现在企业文化内涵等核心竞争力层面上,因此,企业更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来支撑,唯有具备深厚文化力量的企业才能在未来取得长足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1.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知名的建筑及施工企业,无一不将企业文化建设放在首要战略地位。我国建筑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临市场、环境、法律等与国际接轨的挑战。建筑企业要想赶上,甚至超过他们,不光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与提高,投入大力气建设具有强大支撑力的企业文化也是必然选择。
2.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企业品牌、企业形象是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筑企业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为企业创造优势品牌服务,二是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标志,是企业开拓市场的基石,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展示,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和综合反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实现市场经营目标、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环节。
3.建立永续型企业目标的内在要求。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往往是跌宕起伏、衰荣相伴,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内部的凝聚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企业要想构造百年企业,就应倾力建设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用共同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使企业的内部各成员,从单纯资本联结走向更高层次的观念联结,使企业成为具有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机制的永续型企业。
三、安徽建筑企业文化建设
近年来,安徽省建筑行业大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三个层面来体现,一是理念文化建设,二是管理文化建设,三是物质文化建设。三者间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由内而外的整体。理念文化建设是项目文化建设之“魂”。主要是着眼于从精神层面塑造企业形象,注重对企业理念、作风、宗旨和精神的灌输和培养,使项目员工接受潜移默化的陶冶,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安徽建筑劳动力资源丰富,一些地方劳务特色明显。但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安徽建筑队伍的市场竞争能力依然较弱,与一些建筑大省一时还难以抗衡。正如古老的“徽匠”默默辛勤劳作,廉价出卖自己精巧的工艺一样,尽管如今的安徽不乏战斗力强、信誉度高、技术过硬的建筑劳务队伍,但由于市场竞争力弱、品牌队伍少、技术等级低,使得在省外建筑市场竞争中往往充当打工者的角色,企业经济效益和“徽匠”们的收入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因此,需要树立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发扬创新精神,重塑“徽匠”品牌,打造现代建筑新徽商,振兴安徽建筑业。
2006年年初,通过广泛调研和思考,安徽省建设厅明确提出,要从新的视角来研究探讨安徽建筑业发展的目标与追求,通过打造“徽匠”品牌,重塑安徽建筑业新形象。徽派建筑在建筑史上的地位重要,影响广泛。几百年的徽派建筑看不到“豆腐渣”工程,而且还是世界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徽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而徽派建筑和徽州园林的作者就是徽州工匠。安徽省建设厅把“徽匠”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细腻规范的工作态度,二是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三是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四是独具匠心的创新思维。凝练和传承“徽匠”职业精神,不仅是对徽派建筑历史的尊重,对“徽匠”群体的敬仰,更是挖掘和利用安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续写历史辉煌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安徽省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构筑文化载体、创新发展理念等,传承“徽匠”精神,打造“徽匠”品牌,取得积极成效。“徽匠”精神在全省建设行业逐步深入人心,“徽匠”品牌逐步形成,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为加强安徽省建筑业文化建设,弘扬“徽匠”精神,打造现代建筑徽商,增强全省建设行业的凝聚力,安徽省建设厅从2007年5月起,举办了首次安徽建筑文化年活动。开展了“徽匠”徽标征集评选、安徽省建筑业之歌征集评选、“徽匠”绘画摄影大奖赛、建筑技工状元大赛、文艺汇演、建筑文化年成果汇展等活动。文化年活动精彩纷呈,有声有色,影响广泛,弘扬了“徽匠”精神,在全国唱响了“徽匠”品牌,凝聚了全省建设队伍的人心,塑造了建筑“皖军”新形象。
通过这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传承“徽匠”精神、打造“徽匠”品牌已初见成效,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2008年5月,在支援四川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战斗中,来自安徽省5个市、10多家企业的4000多名援建工人,在时间紧、任务急、环境险、条件差的情况下,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全力以赴投入到援建中,既顺利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又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安全,换来的是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对安徽援建队伍“一二三”式的高度评价。“一”是一个称号“安徽好人”。当听说安徽省委书记、省长来都江堰市视察援建工作时,灾区群众纷纷赶来,自发打出了“安徽好人,灾区群众永远记住你们的恩情”的醒目标语。“二”是“两个来了”。灾区群众曾动情地说:“铁军来了,我们有救了;‘徽匠’来了,我们有住了。”“三”是“三个创造”。一是创造了“安徽速度”。安徽省比国家要求的时间提前10天完成了首期1万套过渡安置房援建任务;二是创造了“安徽质量”。当年的6月26日凌晨,都江堰市狂风大作,为当地20年罕见,掀翻了帐篷,吹倒了树木,但安徽省援建该市所有的59所中小学过渡校舍安然无恙;三是创造了“安徽特色”。当受援地政府提出请求援建中小学过渡校舍时,安徽建设队伍急灾区之所急,及时调整任务结构,重新组织力量,用了短短22天完成了过渡校舍的生产、运输和安装,让都江堰的上空重新响起琅琅读书声。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安徽建设者在施工现场喊出“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没雨拼命干”的响亮口号,在巴蜀大地充分展现了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徽匠”队伍风采。
通过重塑“徽匠”品牌,弘扬“徽匠”的团队精神,将古“徽匠”特有的地域精神文化发扬光大到整个安徽建筑劳务队伍,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对内形成了群体价值认同,有利于整合资源,使建筑企业做专做精;对外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提高市场知名度,使安徽建筑企业更多地占领国内外市场。

来源:
热门推荐